开美团队本周第十次承接精保洁任务,但实验室的挑战截然不同:仪器怕水、空气需达洁净标准、金属部件忌化学腐蚀……任何闪失都可能影响百万级设备的精度。普通企业保洁可以按流程走,这里必须‘量体裁衣’。这次面对的是800㎡内遍布精密仪器的空间:实验台缝隙积攒着纳米级粉尘,PVC地面残留着试剂斑点,落地窗帘吸附着肉眼难见的微粒。
一、极致场景:普通保洁难以逾越的高墙
灰尘是实验室的头号天敌。电子显微镜舱门的一道指纹、通风管壁的一粒积尘,都可能导致样本污染或设备故障。而常规保洁的短板在此暴露无遗:
- 化学试剂受限:强酸强碱清洁剂会腐蚀精密部件,而普通中性剂又难除顽渍;
- 清洁死角丛生:仪器底部线缆缝隙、百叶窗帘夹层等区域,人工难以彻底覆盖;
- 时效压力巨大:实验室封闭清洁窗口通常不足24小时,超时可能延误科研进程。
更严峻的是生物安全要求。“消毒不达标?整个团队的细胞培养可能前功尽弃。这里需要的是99.9%杀菌率的全程可控清洁,而非表面除尘。
二、死磕细节,精保洁的“技术流”破局
面对实验室的“高门槛”,开美的策略直击要害。
科学流程先行:
团队采用七步工作法——从“高处除尘”起步:高尘扫经24小时牵尘液处理,吸附天花板及设备顶部的微尘;再到“S型路径”立体消毒,对实验台、仪器表面分区分级处理。
技术装备助攻:
- 进口单擦机配合防静电刷头,避免清洁时引发电子设备故障;
- 雾化消毒装置渗透通风管道,杀菌率提升至99.9%;
- 含水率可控的快干拖把,20分钟地面恢复通行,杜绝湿滑隐患。
绿色安全护航:
全程采用欧盟认证的中性清洁剂。一瓶标签写着“无磷无氯”的清洗液,正在溶解窗帘上的有机污渍,却不损伤纤维。
三、 13年沉淀:全场景服务专家
开美能攻克顶尖实验室的底气,来自上千家项目的经验池。
自2012年成立,团队从基础开荒保洁起步,逐步啃下汽车工厂油污清洗、GMP无菌车间保洁等硬骨头。如今,其服务已进化成全场景解决方案:
- 为数据中心研发模块化无水清洁方案,服务器运行时完成除尘;
- 在生物医药企业落地动态保洁体系,清洁过程微粒数控制在≤5,000/m³;
- 自建1500人持证团队,人均从业超10年,施工自营不外包。
服务模式也全面升级:从临时应急到全年托管,甚至配套千万级责任险和7×24小时响应机制——上海全域内,29分钟人员即可抵达现场。
四、高标准验收
当晚23:17,最后一个区域验收完成。荧光灯下,PVC地面反射出均匀光泽,窗帘透光度恢复至95%。检测仪显示:空气中悬浮微粒数维持稳定,优于预期标准。
这种细致,源自开美对清洁价值的新理解:它不仅是环境维护,更是科研精度与效率的基础设施。随着新能源工厂、AI数据中心等新场景涌现,企业对精保洁的需求正从“干净”向“可靠、智能、可追溯”跃迁。而开美的回应很清晰: 跪着也得搞定——因为灰尘没有妥协的余地。当专业成为习惯,洁净便成了空气般的自然存在。